展馆简介

绥德展览馆

绥德,素有“天下名州”、“秦汉名邦”、陕北“旱码头”之美誉。自古以来,绥德凭借其在陕北地区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,不仅见证着华夏历史的沧桑巨变,催生了精彩纷呈的民间技艺,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顶天立地的“绥德汉”,是陕北知名的“文化县”。

总面积达3200余平方米的绥德县展览馆是县内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场所之一,该馆紧扣绥德文化符号,将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,集图文展示、实物陈列、艺术场景、多媒体互动和声光电技术于一体,以绥德千年文脉为线索,依照历史时序演进,浓缩了绥德的人文历史,弘扬了绥德人民征服自然、改造自然的“绥德汉”精神,展示了建国以来绥德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,展望了发展的美好前景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绥德县展览馆,了解天下名州的前世今生。

千秋风云 长歌悠远

展馆的第一个版块是千秋风云,长歌悠远。从神话传说、先秦时代到民国时期,历史跨越了千年,该版块把绥德的历史、人物、故事以及发展一览无余地呈现给大众。

走进绥德县展览馆的展厅,首先看到的就是新石器时代绥德境内人们打渔狩猎、制作陶器的场景复原,这表明这块古老的土地,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,馆内展出的灰陶盉是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最为常见的三足陶盉,盉是古代的盛酒器,或说是古人调和酒、水的器具。

每个民族都从神话、传说时代走进人类文明的真实历史。绥德的土地上烙印着黄帝、玄帝和尧舜禹三帝开创华夏文明的印记。但绥德这个名字,正式命名是在魏晋南北朝期间,这个时期绥德长期处于无建置状态,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长期的大融合,形成古上郡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兼容并包的陕北地方特色文化。至西魏文帝大统年间改绥州上县为绥德,其要义在于告诫后辈:绥州这一方地域的社会治理和安定一定要用德政教化,遂取名绥德。绥,安定、平安;德,德政、德化。取“绥民以德”之意。

绥德在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说绥德是秦汉名邦毫不夸张,有关秦长子扶苏和蒙恬的故事,至今在绥德民间流传。因昭君出塞而得名的“落雁砭”也依旧存在;馆藏的汉画像石内容题材广泛,主题明晰突出,画面华丽丰满,把东汉时期上郡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、民风民情表现得淋漓尽致;位于绥德县义合镇紫台山的娘娘庙保存有金代风物遗迹,位于崔家湾镇寨则山村青龙墕与高峁山间的石绵羊会,属西夏或金代民族遗留。

据光绪版绥德州志记载,清朝共考取进士24人,武科34人。其中张璨为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元老,乾隆老师,绥德城官宦世家,官至湖南布政使,以清廉、爱民著称于世。其子张秉愚,乾隆壬午年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兵科给事中;其侄张松,乾隆癸未年进士。故绥德民间流传“一门三进士、父子两翰林”的说法,可见天下名州,名不虚传。

红色热土 峥嵘岁月

大革命时期,李子洲在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(简称四师)创建了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党组织,成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。大革命失败后,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广大乡村,开辟红色苏区,建立了以绥德东区和南区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。抗战爆发后,绥德是守卫延安的北大门。解放战争时期,绥德是党中央、边区政府等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大后方。展馆第二部分就是他们的故事。

北大才子、绥德城内人李子洲受他的老师李大钊的委派,在四师以办学为掩护,物色进步青年,着手建党建团,掀起国民革命运动高潮。四师党团组织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有田伯英、王懋廷、蔡南轩、赵通儒等。四师不仅是共产党的创始地,同时培养了大量党的后备力量,他们又被派往各地撒播革命火种,四师因此被誉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。

红军东征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为了推动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、打通东向抗日通道而采取的一项战略行动。绥德的沟口是红军渡过黄河东征的第一站。为此,绥德党政军民全力以赴,为数万红军东征立下了第一功。

解放战争中,绥德是党中央、中共中央西北局、陕甘宁边区政府等各机关转战陕北时牢固的大后方。在转战陕北的岁月里,毛泽东在陕北先后住过38个村庄,展馆墙上的图片,就是他在绥德的田庄、李家崖、黄家沟、延家岔、吉镇等村镇留下的足迹。

在缔造新中国的伟业中,绥德儿女凭借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满腔热情,前仆后继、英勇无畏,全县先后有三万多人参加革命,很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

醇厚乡风 技艺繁生

第三部分是整个展馆的灵魂。历史的长河孕育和催生了绥德石雕、剪纸、民歌、秧歌、唢呐等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,这部分也将绥德人的智慧、坚韧与勇敢彰显得淋漓尽致。

绥德民俗是陕北民俗的活标本。展馆正中的老街迎亲队伍是绥德传统的婚俗,礼仪齐备,规模盛大。迎人队伍中有吹鼓手、炮手、媒人、迎送人婆姨,真实再现了民间迎亲的状况。

窑洞被称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建筑,妙据沟壑,深潜土原,隔热保温。世代的绥德人在窑洞院落中生活、生产,传承着生命的奇迹。走进展馆内的每一孔窑洞,捏燕燕、婚俗、包粽子、制作雪花、丧葬礼仪,每一块内容都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照片墙上,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春种、夏锄、秋收、冬藏的农业耕作,承载着陕北人的辛酸与苦难,也寄托陕北人的美好未来。

绥德还是迄今为止被文化部命名为“五大之乡”的唯一地方。

展馆内的石狮阵、炕头石狮子展柜,大大小小的石狮子活灵活现,无不展示了绥德石雕工匠的鬼斧神工和艺术天才;吹唢呐是民间婚丧嫁娶必不可少的喜庆或祭奠活动,那一支支长短不一、大小不等的唢呐,将许多讷于言表的绥德汉子的细腻情感幻化成一曲曲韵律,飘飞在高原的上空;造型各异的鼓墙则体现了绥德秧歌在不同时期的演出风格,内容涵盖国内外的各种演出照、中省市的各项比赛照以及老年秧歌、乡村秧歌、春节秧歌的不同内容,同时配有场图,集观赏性与趣味性于一体。

“提起个家来家有名,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。”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,绥德民歌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绥德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触景生情即兴编唱出来的,逐渐形成了高昂、豪放、悠扬、动听的特色。

在剪纸作品展区,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。作品《春歌》将水中游的、天上飞的、地上跑的巧妙结合,构成了一幅黄土地生命流动、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图景;《富贵满堂》将传统剪纸元素石榴、牡丹、聚宝盆、摇钱树等运用含蓄、谐音等手法组合成吉祥图案;《转九曲》线条简洁、沉稳,技艺精湛,将民俗节日展现得淋漓尽致。绥德剪纸与其他地域的剪纸相比较,大同小异。剪纸心随意动,手随心转,作品粗犷中含精细,精细中含纯朴,纯朴里含秀丽,是解读陕北乃至北方地区历史、人文、社会、经济发展的图码和活化石。

沧桑名州 幸福绥德

新中国诞生后,绥德人民谱写了整山治水、改变一穷二白贫困面貌的壮丽篇章。改革开放以来,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,绥德焕发出勃勃生机。进入新世纪,绥德依托区位优势,抢抓历史机遇,不断调整优化发展思路,确定了“文化引领、城镇带动、产业富民”战略,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。展馆第四部分就是发展成果带来幸福绥德的展示。

被誉为秦、晋、宁、蒙“四省通衢”的绥德县,从古至今就是西北著名的“旱码头”之一。建国后,先后有210和307国道、包茂高速、青银高速、包西铁路和太中银铁路交会于绥德,形成西北地区的交通大枢纽,使绥德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国防战略地位更加凸显,也为全县经济社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。

从展馆的交通分布图上可以看到,北至齐齐哈尔、乌鲁木齐,南至昆明、南宁,绥德的交通可谓四通八达,辐射全国多省市。远在汉代起,绥德就是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,后经历代发展融合,商贸优势不断凸显。在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期,控制商品供应的榆林地区“八大公司”驻扎绥德。改革开放以来,绥德又成为榆林南部的物流、商贸中心,“旱码头”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。

绥德是传统的农业县。国民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、商业贸易和饮食服务业为主。近年来,全县经济进入了新起点,迈开了新步伐,各项民生事业开创了历史最好时期,城乡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。 

绥德,蕴涵着陕北文化的源流,荟萃着陕北文化的精华,是塞北地区的教育高地,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绥德这块英雄的土地,人文毓秀,英才辈出,哺育出无数文治武功、彪炳青史的人物,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。其中省军级以上干部近50人,厅局级干部400多人,他们是“绥德汉”的典型代表。

统计代码 客服代码